当前位置:上海爱子之家助孕 > 上海代怀宝宝医院 >

德国小伙卢安克:坚守深山支教18年,声称被中国精神感动

发布时间:2023-11-23 13:37编辑:上海代怀宝宝医院

编辑|白面书誏

在中国偏远山区支教十年,从青年到中年,他把最好的青春都留给了留守儿童,他不求回报不拿一分工资。

他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国界教育。

他就是倾其一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“洋雷锋”——卢安克。

01

卢安克,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,有一个双胞胎的哥哥,父亲是教育家,母亲是家庭主妇。

众所周知,德国人的教育更讲究素质教育,他们鼓励孩子自己去实践,然后从实践中获取知识。

所以卢安克的家人对他几乎就是放养式教育,只要不违法乱纪就行。

然而父母放养式的教育让他变得更加“放荡不羁”,不喜欢学习,偏偏就喜欢捣鼓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。

不管是学校还是卢安克的父母,都约束不了卢安克,随着年龄的增长,卢安克也越来越叛逆。

一次,因为成绩不好被家人责怪的卢安克。

一气之下跑到了一家帆船工厂,不上学给人家当起了学徒。

卢安克的父母并没有阻拦他,只是想着让生活磨磨他的锐气,尝过社会的苦就知道上学得好了。

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,卢安克居然在帆船工厂过得风生水起。

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,卢安克这次的意外之举,竟然直接改变了他本该平凡的一生。

工厂的生活对卢安克来说是快乐的,因为这里既没有学校的约束,也没有父母的唠叨。

小时候贪玩的卢安克经常有天马行空的想法,到了工厂后的他就把这种想法运用到了帆船上。

虽然他没有过硬的基础知识,但是他的创作能力无人能及,通俗易懂点就是,卢安克脑子里有东西。

创作这方面,别人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天赋,而卢安克恰恰相反,他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天赋和百分之一的努力。

到了工厂后他设计了一艘帆船,得到师傅表扬后他报名参赛了国际帆船比赛,而这一次比赛让汉堡美术学院注意到了这个小伙子。

因为他的作品非常具有独特性,所以汉堡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了他。

而卢安克也用实力证明了,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,而具备创造力,比优异的成绩更为重要。

被录取后的卢安克并没有立马去上学,而是踏上了征兵之路,因为德国有个规定,那就是成年的男性必须服兵役一年。

而当他服完兵役回来的时候,他才重新拾起学业。

在这里他开拓了更广阔的眼界,在这里他也学习到了更多专业的知识。

在学校里,卢安克的性格虽然变得沉稳,但是依旧改变不了骨子里那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品性,他逐渐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探索的渴望。

为了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,卢安克开始环游世界,先是美国,然后是非洲。

最后,他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东方土地——中国。

02

中国对于西方人来说,是一个古老并且神秘的国家,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。

悠久的历史,独特的风土人情,让很多来中国旅游的老外都为之一震,卢安克也不例外。

1990年的夏天,卢安克如愿来到了中国,他以游学的身份在中国待了足足三个月。

然而仅仅三个月的中国之旅,就改变了这位德国青年的人生,那里的美食和风土人情,让卢安克流连忘返。

这三个月卢安克先后去了南京广西两个城市,体验了大城市的繁华和热闹之后,卢安克又报名了志愿者支教活动。

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农村,然而却跟他想象中的大不一样。

书中的农村住的房子都是瓦片盖起来的。

乡间的小路上,孩子们正沐浴着夕阳的余辉,坐在牛背上哼着小曲,然后驱赶着一群群牛羊回家。

孩子的歌声,牛羊的叫声组成了一首动听的“牧曲”。

然而到了农村之后,卢安克才发现,书中描写的和他所看到的并不相同。

这里的房子没有瓦片,就连屋顶都是用稻草搭建的,学校里没有一张好的课桌,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。

就连孩子们用的书都是重复利用,上一级的孩子用完了就留给下一级的孩子用。

在支教的几天里,卢安克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贫穷。

这里不但贫穷还缺乏老师,一旦没有支教老师分担压力,这里一个老师就要带全部的课程。

不过令人欣慰的是,这里的条件虽苦,但是孩子们却很善良淳朴。

几天的相处让卢安克产生了留下来的念头,看着孩子们淳朴的笑容,他希望自己能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。

可惜的是,他现在还没有毕业,还需要回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。

时间一晃三个月过去了,卢安克也结束了三个月的中国之旅,启程回到了德国。

然而他身在曹营心在汉,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,依然忘不了在中国支教的经历,脑海里全都是孩子们淳朴的笑容,总想着为那些孩子做点什么。

大学一毕业,卢安克就迫不及待地跟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当他说出来的时候立马就遭受到了父母的反对。

卢安克的父母无论无何也想不通,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要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支教。

他们三番四次开导企图让卢安克回心转意,然而并没有什么用,哪怕是世界大战都无法阻止卢安克前往中国支教的心。

03

1997年,卢安克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。

然而,不到一年的时间卢安克就被遣送回了德国,让人不禁想问,卢安克到底经历了什么?又为什么会选择偏远的板烈村,这其中又经历了什么?

97年,29岁的卢安克来到了广西的一个叫做林广屯的山村,这里比那一年他去支教还要苦。

那个地方起码有学校,有课桌,而这个地方连学校都没有,仿佛接受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品。

看到这种情况,卢安克立马拿出自己的钱,给这个村子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学校,不但如此还让孩子们免费吃饭。

而他所做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能够让孩子们专心学习。

他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教孩子们德文,给他们讲大山外边的世界。

卢安克的善举一传十十传百,附近的村民也都把孩子送来接受教育。

接受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,学习的氛围也越来越浓,可就在这个时候,噩耗来了。

卢安克被当地管理部门罚款并被遣送回德国,只因卢安克没有按照要求办理外国人就业证。

毋庸置疑,卢安克所做的都将前功尽弃,但他却并没有被打倒。

两年后再次归来,然而这一次依旧是以失败告终。

而这一次的原因,是因为他上课不用书本,遭到了家长们的质疑。

思维跳跃的卢安克跟其他老师不一样,上课从来不拿书,他喜欢边做游戏边学习英语,因为在他看来,孩子们在愉悦的气氛里学习会比死记硬背的效率高。

所以他会带着孩子们去野外,去观察那些小动物,去亲手编织一些小的物件,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。

在卢安克的课堂上全部都是欢声笑语,学生们也爱上了这位洋老师。

然而他的这种办法引起了家长们的不满,家长们认为他这样的教育方式和他们的需求相违背。

学生就应该坐在课堂里然后写题提高自己,而不是整天在外边玩,浪费时间。

最终,学校迫于压力辞退了卢安克。

几经挫折屡次碰壁,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,广西东兰县坡拉乡板烈村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
那里不通电话不通公路,几乎没有人来这里,就连本地人都要逃离的地方,成为了卢安克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
04

匪气浓厚,这是卢安克对这个村庄的第一印象。

板烈村四周都是大山,从附近稍微大一点的城市到这里,都需要四五个小时的车程,封闭的环境让他们无法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。

而在这个村庄里,百分之七十的青年都外出打工,只留下孩子跟年迈的老人留在村里。

更可悲的是,最小的留守儿童也才到了刚断奶的年纪,连爸爸妈妈长什么样子都不清楚,生下来就跟着奶奶生活。

一眼望去,我们会看到很多低龄儿童在街上跑来跑去,还会看到高龄妇女背着孩子下地干活。

看着眼前糟糕的情况,卢安克就想着自己一定要将这里改变。

他来到村里唯一的学校,在这里任职教师,不过他并没有编制,用他的话来说,他只能算一个不拿一分工资的教学爱好者。

刚到村庄的时候,周围的村民都带着怀疑的目光看着卢卡安,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外国人,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来中国干教育。

而从来没有见识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,见到他这样的外国人,第一感觉就是害怕。

所以大部人村里都认为卢安克是带着目的来的,就连地方部门也都十分诧异,暗戳戳盯了卢安克很久。

面对这些质疑卢安克从不解释,因为他觉得语言并不能解释一切,只有行动才是最实际的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误解也就慢慢消失了,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大的难题:

他该怎么让那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,敞开心扉地接受他,对他产生信任和依赖。

之后他会给孩子们送温暖,陪那些留守儿童聊天,一天两天,他试着让他们打开心扉,时间会治愈一切,长时间的陪伴,让孩子们对他就有了信任。

获得了留守儿童的信任后,卢安克就着重教育了。

不过他并没有按照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给孩子们上课,而是坚持孩子们自主发展。

他用自己剩下的积蓄给村里的儿童买书,买文具,抽空还会给大山的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。

村里的留守儿童居多,为了不让他们孤单,卢安克会在周天去往留守儿童家里,帮他们做饭陪他们聊天。

卢安克认为,城里的孩子缺乏动手能力,相反,农村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。

所以他会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中将知识渗透出来,这样一来,既可以培养起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,也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知识。

他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喜欢,他会尽情的带孩子们做游戏,玩耍,甚至还会毫不顾忌的陪孩子们在泥土里打滚。

这是留守儿童们从未体验过的快乐。

“语言很多都是假的,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。”卢安克采访说道。

他真的做到了既是良师又是益友,而他的到来更是让那些留守儿童找到了家的感觉。

留守儿童他们会肆无忌惮地把卢安克的腿当滑梯然后滑下来,这样无拘无束的相处方式,让村里一些老人都不经感叹:

“这外国人跟他们的爸爸一样。”

有卢安克的地方就没有竞争压力,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能用分数来衡量一个人。

所以卢安克来给他们传授知识,为的就是让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。

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,卢安克就是他们的光,是来拯救他们的神。

生怕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的他,自己却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。

本可以吃山珍海味的他,却每天吃着野菜喝着菜汤,本可以住着楼房洗着热水澡的他,却住在破旧的屋子,穿着一双烂得不能再烂的靴子踏着泥泞到处为孩子奔波。

不但如此,在村里教学的这几年,卢安克还自掏腰包为村里修了一条路。

而在修路同时也不忘记对孩子们的教育,他会鼓励孩子们参与其中,让他们懂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。

卢安克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村庄,原本静谧的村庄多了欢声笑语。

他是发自内心地爱这片土地,以至于漫山遍野都是他的步子。

因此卢安克也被称为“当代活雷锋”。

05

卢安克的事迹越传越广,这让社会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个在中国做支教的外国人,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纷纷找来山庄想要采访他。

毋庸置疑,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,然而对于卢安克来说却并非好事,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。

所以,为了生活不被打扰,为了能重回平静的生活,卢安克拒绝了很多记者的采访。

而卢安克的这个举动,引起了外界舆论,各种褒贬不一的言论,也向他铺天盖地地涌来。

网友脑洞大开,有人觉得他是恐怖分子,也有人觉得他是传教士,总之这种舆论让他不堪重负。

他说:“我已经变成了一颗随时都可以被媒体点燃的炸弹。”

无奈之下,卢安克接受了柴静的采访,他希望通过这一次的访谈,打消大家对自己的好奇。

主持人柴静在第一次面对卢安克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。

因为采访了解过这个人之后,我们会发现,卢安克并不是在教导这些农村孩子,而是用一种陪伴的方式在跟孩子们相处。

一群孩子包围着卢安克,像小猴子一样在他身上爬来爬去,这是记者一下车就看到的情景。

当问孩子们为什么老是搂着卢安克的时候,孩子们的回答不禁让人心酸:

“因为搂着他温暖啊!他是我们唯一的朋友,不搂他搂谁啊。”

孩子们是不会撒谎的,不管问哪一个学生,他们的回答都只有一种,那就是卢安克是他们的朋友。

他说:我只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无限的好事,我的命都是他们的,不管他们怎么对我,反正他们跟我已经分不开了。

在卢安克心中,从他到达这个村子的时候,他们的命就已经连在了一起。

很多志愿者做不到和卢安克一样,只要难一点他们就会走掉,而卢安克不是这样,在他认为离开这个村子之后他就“丢了命。”

后来,感动中国的栏目组找到了卢安克,想要把他定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,然而却遭到了拒绝。

“不是我感动了中国,是中国感动了我。”卢安克回忆说。

这次采访后不断有媒体采访他,以至于2012年,在中国支教了十年的卢安克,悄然的离开了他生活多年的大山,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。

只知道的是,他将永远是大山孩子们心里的光,而他在离开大山之后就也没有消息,或许这份安宁和平静,就是他原本想要追求的吧。

从1997年开始,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待了18年的时间,就这样悄然离去让不少人都觉得遗憾。

一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记者去这座村庄,为的就是寻找卢安克的身影。

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柴静说的话:

“只要我们将卢安克的精神传递下去,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。”

虽然他已离去,但是精神永存,而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教育,这样祖国才能繁荣昌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