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上海爱子之家助孕 > 上海代生小孩机构 >

东丽史话之四 - 东丽湖的前世今生

发布时间:2023-10-24 13:00编辑:上海代生小孩机构

东丽湖的前世今生

这些年,天津有一个叫东丽湖的地方声名鹊起,几乎无人不晓。既称“湖”必以水著名,大致相当于两个西湖或一个和平区的广袤水面烟波浩淼,连同周围植物繁茂的天然湿地尤显珍贵。历经多年开发建设,这里已成为我市有名的旅游度假区和生态宜居之地。

然而,很多人并不知道,这片清澈辽阔的水域并非上苍赐予地设天成,而是源于一个特殊的年代,一座为农业抗旱而修建的水库。多年以前,我市东郊有一条沟通金钟河与海河的新地河,担负着东郊区东北部农田灌溉用水的重要功能。上世纪70年代,天津地区雨量骤减,连年干旱。东郊区的旱情尤为严重,20多万亩水稻被迫改为旱田,粮食总产量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。面对严重缺水的局面,东郊区委、区政府决定从拓宽加深新地河入手,建设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水库,彻底解决全区农业用水问题。经勘测论证,确定水库选址在当时的赤土乡新地河东侧,靠近北环铁路的一大片苇地和低产田上。这里地势低洼,面积广大,施工便利,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蓄水条件。

1977年国庆节前夕,这个东丽区历史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大会战轰轰烈烈地誓师动工了。那是一个提倡“先治坡、后治窝”的吃苦精神的年代,是一个崇尚全民动员讲奉献的年代,广大农民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和忘我奋斗的精神。上级一声号令,全区一百多个村庄不论远近全部参战。上万名青壮劳力以民兵为骨干,按军事编制编成班、排、连、营,自带被褥、粮食、柴草和施工工具,从四面八方坐拖拉机、马车或骑自行车甚至徒步行军,浩浩荡荡地开进工地。施工现场,人欢马叫,旗帜飘扬,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如火如荼,场面热烈。那时,文革刚刚结束,百废待兴,区里拿不出多少资金,食宿乃至劳动工具全靠村队自行解决。人们都住在用木料、草席和芦苇搭建的简易工棚里,施工工具主要靠铁锨、手推车、挑土的篮筐,大型机械很少。有的村把手扶拖拉机改造成小型翻斗车,一次装卸一两方土,被作为先进经验推广。施工的关键时刻,在市、区有关单位的支持协助下,也曾动用了数十台履带拖拉机、推土机、铲运机集中会战,人海战术辅以机械施工,保证了施工的进度和质量。

当时,村民们把这次修水库称为“出河工”,都认为兴修水利是咱农民应该干的事情,没有人讲条件要报酬,干起活来也不怕苦不怕累。施工紧张时,没有礼拜天,两头不见日头。荒芜的旷野风吹日晒,大蚊子嗡嗡叫,咬得身上都是疙瘩。十几人、二十多人住在一铺地炕,累得吃罢晚饭钻进被窝就呼呼直睡。各村都在工地独立起伙,有的村子穷没钱买肉,极少能吃上猪肉荤腥,就想办法逮兔子,摸小鱼给大家解馋。

历经10个多月艰苦奋战,1978年3月,一个占地12000亩,库容22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出现在东郊区干涸的土地上,正式命名为新地河水库。它的建成充分体现了农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团结一心、忘我奉献的可贵精神。新地河水库建成后,不仅为抗旱保粮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源,而且依靠良好的水域条件,放养鱼苗发展淡水养殖,水生动植物日渐丰富。1982年,搞渔业资源调查时发现,这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。青绿晶莹的湖虾、肥硕圆滚的白鳝、细嫩如雪的小银鱼,还有那悠然游走于湖面的野鸭、大雁,构成一幅秀水野趣的天然画卷。

改革开放的雨露春风给这座水库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1986年,水库开发地热资源,打出了一眼1842米深的热水井,每小时自流热水45吨,出水温度达到创纪录的97度,扔进一个鸡蛋,几分钟就能烫熟。以这天生好水为契机,陆续建起温泉康复宾馆、地热温室大棚、尼罗罗非鱼养殖繁育基地,开辟了上百亩果园。九十年代后,水库更名为东丽湖,加快了旅游开发的步伐。汽艇、帆船、水上拉伞在波光潋滟的湖面往来穿行,临湖兴建的仿古凉亭、生肖雕塑、高高矗立的水滑梯,还有用渤海湾细沙铺设的湖滨浴场,吸引着如织的游人。

2007年后,东丽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开发与保护并举,旅游与商业、地产齐飞。万科、恒大、华侨城等许多知名企业纷至沓来,依湖而建的欧陆风情别墅、高层公寓及多层次的商住楼宇拔地而起。世界大学生滑水锦标赛、汽车拉力赛、全国性的高端论坛竞相在此举行。旅游、商务、会展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。一个空气清新、环境优美、风光旖旎、时尚新潮的旅游宜居新城矗立于东丽湖畔。